谨防西方有人借骂中国出名
- 时间:2008-06-20 09:31
莎朗·斯通是谁?十多天前,她只是一个过气的好莱坞女星。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她拍过什么片子,即便对于能记住她是谁的人来说,她长的什么样也已在记忆中模糊。在中国,这个演员的片子甚至都没有公映机会。但是,十来天前她对四川地震大放厥词,在引发中国人极大愤慨的同时,也在中国迅速地“走红”,此事甚至还招来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于是,这位姓氏中文意思为“石头”的女星实现了其50岁人生的世界最高媒体暴光率。一个多星期来,人们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她说了什么转移到她是否道歉,然后开始关注她的生活和动态。再过一段时间,她赖以生存的西方娱乐圈根本就不会记得她说什么,但她的“演艺生涯”却可能因为这段时间的暴光率而“枯木逢春”。
这个女演员的“口误”会不会是一次精心策划出来的自我炒作呢?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近年来,在西方,攻击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一种时髦,成为过气的娱乐明星、新闻记者、学者、末流政客甚至商界人士成名的诀窍。因为中国是全世界发展最迅速的国家,又是一个越来越对西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遥远国度。“中伤中国”,当然不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弄得好,还能以捍卫西方利益之名博得“正义、果敢”的美名,就算弄得不好,引起中国人的反对,那也无关痛痒,大不了不去中国,却反而可以趁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西方名利场上本来就有一个“潜规则”:越是过气的明星,越是想一夜成名的记者或学者,越是想拉到更多选票的政客,就越是会借用百姓的情绪,有意制造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词,引发轰动效应,而中国常常会因此而成为“替罪羊”。
在娱乐界,那位借达尔富尔问题炒作中国的女影星早已年过六十,最近忽然时来运转,听说她许多年前的片子要被翻拍了;那位辞去北京奥运艺术顾问的好莱坞导演,原本执导能力已经在走下坡路,屡屡受人诟病,但却最终因敢于与中国“背道而驰”而获得美誉;2001年,那位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的华裔律师,现在只要一出书就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大学至今还纷纷邀请他做访谈,搞讲座,就连美国国会也邀请他参加听证会;有位南欧国家前总理恶毒攻击中国“把小孩子们煮了作肥料”,顿时博得大名,屡上头条新闻,又为其政治生命打上了强心剂。
路透社的一位专栏作者曾经对有些借贸易问题对中国发难的名人雅士做过一番评价,用在这些借中国而出名的人身上,也十分恰当。他说,你看看那些用贸易高调来攻击中国的人吧,他们要么是白宫之外的政客,要么就是想削尖脑袋往里钻的人,只要他们进入了白宫,腔调没有不变的。说白了,那些谩骂、攻击中国的人并非没有“政治立场”,他们最大的“政治立场”就是能当上官、能出大名。
很多中国人听到那些攻击中国的言语狂妄、无知和充满偏见,总以为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不了解。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愿意了解中国。中国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为了成名,或是达到别的什么目的借用的工具而已。
事实上,一些西方人士谩骂、攻击中国,就是希望能有回应,回应得越强烈,他们反倒会越高兴,越是求之不得。而我们的回应之声,往往又会被西方媒体炒作,无意中又替那些谩骂者扩大了影响。更应当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这些所谓非官方的攻击中国的声音,常常会被某些西方政客所利用,成为要挟我们的“民意”借口。对此,国人和媒体需要有谨慎之心,要先明辨那些言论是个人的无稽之谈,还是潜藏深层的阴谋;是连西方舆论自己都一笑了之的鬼话,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言论;是事关大局的造谣污蔑,还是某些人士的哗众取宠之举。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各种关于中国的奇谈怪论还会不断出现,甚至还会有更为狂妄、恶毒的语言,这样的刺激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我们需要学会理性地面对这样的刺激,既要敢于表达情绪,又要善于表达情绪。中国南方有句俚语叫“不理你胜过打你”。对于那些想要借骂中国而出名的人,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冷落、漠视、不理会他们,不给他们任何炒作的机会。
来源:环球时报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