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一个个个体的生命
- 时间:2008-06-03 08:49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5月26日刊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王锐生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温家宝总理在震区中反复讲: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轻言放弃。这句话,既是讲给救援人员,同时也是讲给那些等待解救的人们。这其实就是对以人为本精髓的诠释。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人权”这一概念一直未被接纳。究其原因,是传统理论的误导。苏联模式的传统理论,漠视人的个性,排斥人道主义,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把人与人的斗争推到极端。我们受之影响很深。
在理论界,有一种糊涂的观念——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可以理解为个人,否则就会导致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把个人(自然包括个人的生命)排除在以人为本之外,余下的是什么呢?人类?阶级?人民群众?没有了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它们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了吧。持这些观点的同志如果到救灾的现场,救援者会告诉他们,护卫生命第一。我们寻找的、拯救的正是一个个个体的生命。救援者的以人为本正是集中体现在保卫个体,保卫个体的生命。而不问:你是什么阶级属性?你是人民,还是非人民?
我们不是说,现在的人们就已经没有阶级、阶层的区分了。在特定场合(在必须强调革命阶级群体的特殊性时),“以人民为本”的提法当然也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区分论述问题的语境。当你用以人为本批判以神为本时,这个“人”可以理解为“类”。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就否定:在某个语境下,以人为本的“人”,也可以(而且必须)理解为个体的人。如此等等。不顾运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语境,在只能适用以“人”为本的场合——例如地震救灾——却去强调对人做阶级、阶层的划分。这不是很可笑的吗?
来源:报刊文摘
200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