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催生“公民本位”社会
- 时间:2008-06-03 08:47
《瞭望》新闻周刊第21期刊登记者专稿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我国,公众以前从未如此逼真地看到过一个灾难这么多的场景和细节。他评价说: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公布,堪称我国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可谓达到了极致。这在我国信息公开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信息不公开带给我们政府的惨痛教训不少。除在一些项目决策上暗箱操作造成腐败大案频发外,在“非典”灾难之初、松花江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些部门官员认为公众知道的信息越多,越会引起社会恐慌,便千方百计遮盖事实,结果适得其反。吸取这些教训之后,每当禽流感疫情、药品中毒、食品安全、地震等危机发生,有关政府都会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传统媒体等各种渠道不间断地公布事实真相和事态进展,并向公众提供安全防范等信息。
有关专家指出,以往滋生的官员渎职、滥用职权、政令不通等腐败现象,基本都是暗箱操作的产物。因此,政府信息公开能更好地预防腐败。“政府越垄断信息,秘密越多,那么权力寻租的空间就越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指出。
可以预期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我国政府将不断向开放型、服务型、民主型政府转型。同时,条例也必将唤起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热情,激活、加速整个社会的民主进程。有关专家乐观地预测,这种不可逆转的双向演进,终将会重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最终催生一个有限政府、公民本位的现代公民社会。
来源:报刊文摘
200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