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与网友对话开启网络民主之路
- 时间:2009-03-03 09:23
前天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网友的兴奋可想而知,从上午10点发出预告消息到下午5点访谈结束,7个小时的时间里,网友发出提问的帖子超过30万个。温家宝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个人风格,一方面就教育、医疗、灾区重建等时政话题回答了网友提问,一方面也表达了一些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令网友感到亲近。
虽然大家都知道温家宝总理经常上网,非常注重网络舆论,但是这是温家宝总理第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有评论认为,温家宝这次与网友聊天,突破了官民界限,树立了“公民对话”新风尚。我们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官员与百姓说家常话,不仅是一种亲民的形式,也是一种执政的态度。不过,温家宝前天的网友会,更为重要的意义应该在于,它进一步证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层对网络政治的关注与肯定。
去年6月,胡锦涛在“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已有评论认为,此举肯定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公众舆论集散地和政治交流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就此掀开了中国民主的新一页。两会将近,正是网络问政摩拳擦掌再现江湖的时候,温家宝总理于此时对话网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温家宝对网络政治的氛围是非常敏感的。中央领导对网络这个新兴政治平台的重视是持续的,他们了解民情民意、与普通百姓直接交流的愿望是强烈的。或者我们可以说,期待网络为中国政治生活创造一个新空间、为政府与社会的对话开辟出一条新途径,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走出一条蹊径———在这一点上,政府与社会的期待是一致的。
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讨论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和网络所表达出的民意?网络及其代表的社会舆论力量,应该如何更好地传达民意,更好地与政府沟通、更好地实行其软监督的功能?简言之,政府和网友及网络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地推进网络民主的发展?
网络作为一个舆论承载平台,其“新”不在技术,而在话语环境。网络政治能够被寄予如上厚望,正是由于网友能够自由发言,不受拘束,没有条框。要想发展网络民主,必须保证网络言论的自由。是为一。
网络作为一个舆论集散地,有其不完美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网发言,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虽然网络提供了新鲜的原生态,但是真正有效的政治交流,依靠的是群体代言和专业发言。网络舆论经常过于情绪化和泡沫化,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情绪总会过去,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多半是理性的声音。网络舆论的不完美在于,其形成过程仍然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缺少组织性和连续性。虽然网民会根据各自的价值与趣味聚集在一起,但是从整体来看,我们对网络民意的采样往往仍然依靠主要的门户网站和几大热点论坛,继而取决于几个有限的网络机构,继而取决于其主管部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网络言论的独立性不再完整,因此也未必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虽然不可能做到绝对,但是若想以网络打通民主之路,则必须尽量保证网络舆论的独立性。是为二。
网络与现实是紧密相联的,有时针对一个具体事件,网络能发挥重大功能。比如日前的“躲猫猫”事件,虽然网友调查团未能直接揭示真相,但是我们都相信,网络舆论促成了司法调查的高效率和高透明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网友在这些事件上的胜利,总是停留在事件本身,总是难以发展成制度性的改进。即使是曾经最为人称道的厦门PX事件,也成为孤例,政府决策邀请公众有效参与,并未成为常态。网上时有成功案例,将其搬到现实中来思考,加强其可复制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成功的经验赋予制度性的保障,不仅是发展网络民主,还要利用网络发展民主。是为三。
网络民主的发展道路应该还很漫长,肯定不止以上问题需要解决,这将又是一个摸石头过河的历程。不过,国家最高领导人已经代表党和政府站在网络的那一端等待网友,网友不能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让自己失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