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须要有超越利益集团的勇气
- 时间:2009-06-22 09:10
高考改革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些年来,随着应试教育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社会对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日益增多,一些研究机构也设计出了很具体的改革方案。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结束之际,民办非营利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立即推出了他们的高考改革方案“民间版”。它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而且像西方学生一样同时收到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自由选择就读的学校。
客观而言,对于民间的呼声,官方并非没有回应,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就一直在探索高考的改革方式,有些措施的力度还比较大。如今年全国有11个省份进行了新课改高考,其中新高考采用“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录取标准。这套改革方式相对已实行多年的“3加X”考试,是一个较大进步,因为它能够引导高中与小学更关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非只重考试,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一考定终生”。
尽管如此,高考改革并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以上述改革为例,所谓“三位一体”录取的依据,还是对原来高考科目拆分与重组。考试方式虽然改变了,但高考集中录取制没有转变,学生与高中仍是以分数为最高奋斗目标。
据说“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学生为本”,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要实现这样一个改革目标,就不仅仅是改革考试和录取方式,更要紧的是,对现行的高考制度有一个较彻底的变革,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将自治权回归学校,让高校与学校各自享有自主招生权与学校选择权。
现在来看,要做到这一步难度相当大,因为它不仅牵涉到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理念问题,里面更存在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美国学者奥尔森在《国家的兴衰》一书中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政治稳定,就会出现特殊利益集团,而且,它们会变得越来越明白、成熟、有技巧。然后它们就会对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机器,尤其是行政和法律,会越来越知道该怎样操纵,懂得在操纵时怎样找到好的理由。
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中国享受了近30年难得的发展时光。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也把市场经济的一套交换方式带入到了公共领域,一些权力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用国家的公权力和资源换起本部门、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于是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开始发育和形成特殊利益群体。
教育领域的特殊利益群体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于他们垄断了国家的教育权力,大到教育的方针、政策、规划、经费和纪律等,小到高考内容、教材、大纲、教师资格、专业设置、各种评比等,都由他们决定,甚至,本应属于高校和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当局也要插手。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寻租空间,可以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
其次,名牌学校及其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群体。名牌学校及其教师虽然不具有针对民众的行政管理权力,但他们拥有经过权力认可的可蜕变为资本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还很稀缺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此公共资源变为自己的特殊利益。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择校费,各种各样的择校费就是将钱学交易合法化、制度化的收费制度。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进入“名牌学校”、享受“优质教育”也就成为学生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的竞争。因此,教育领域的第三个利益群体,还有那些竭力维护“名牌学校”特殊地位,能够便捷享用这一资源的权势阶层和富裕家庭。
上述特殊利益集团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析。但由此可见,他们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他们不仅垄断了教育领域几乎所有的权力和资源,甚至也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资源。虽然在这三者之间也有一些矛盾和冲突,然而,在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享受优质教育这一点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的,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老师、富裕的家长,以及教育行政官员形成了成熟的利益链条,要撼动这个利益链条,谈何容易。
高考制度的公正与否,不但关乎教育的发展,也与个体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但高考改革要向公平和公正的方向迈出实质性步伐,改革者就必须拿出大气魄出来,超越利益集团的羁绊,否则,改革就只能在原点踏步。
来源:天益网
作者: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