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自下而上的利益推动是一体化的持续动力

时间:2009-05-12 08:45

 

 

    地方政府的利益基础将促进一体化进程
  
    世界上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一体化国家和地区。像欧盟经济,自从1958年罗马条约签订,五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欧盟已经从一体化里的贸易自由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进一步走向了要素自由化的过程。再进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走向了货币的一体化。还有比如说法国里尔地区,里尔地区是在巴黎北部,大概有六七个乡镇,每一个镇又是相对独立的,有一点像是我们国家的长江三角洲这样的一种类型。那么这个地区每一块之间要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形成比如说税收、制度、管理体制、企业注册和注销时间、成本等等方面要有一个相同的规则。

  经济一体化主要是解决公共产品,所以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当中,地方政府的角色更加明显。当然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像公共产品的协调和治理问题,在法国就不完全是地方政府的做法,法国里尔委员会中40%是一些政府官员,60%中有企业和老百姓的代表,还有商会的代表,就是说有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整合成一个管理委员会,大家的利益关系有不一样,相互整合之后形成一个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共同制定一个规则。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代表。

  在中国分权竞争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动机究竟在哪里?一个是政府来自上面的安排,现在地方政府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上级任命的,至少省、地、市、县都是上级安排的,你作为一个代理人,首先要完成上级给你的任务。汪洋书记到广东来,去年的思想解放,到今年推动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把它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战略,批下来之后形成了一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那么这九个城市要按照这样的规定要求完成这件任务,这是一个方面的动力。

  像其他的国家没有上级的安排,地方政府的这种动力来自于本地老百姓、本地企业的推动。那么企业的动机是在哪里呢?广东省有35000多个亿的产值,9700万人口,实际上人均G D P已经是3万多块钱了。珠江三角洲4000多万的人口,广东省的G D P很大一部分又是由珠三角创造的,珠三角大概是6万多块钱的平均收入。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市场是有限的,本地市场很快就会饱和,如果这个产品不尽快向别的城市扩展,那么规模经济实现不了,会走向衰落。企业选择跨地区投资、跨地区做生意,这是必然的过程。

  如果没有一个利益的基础,一体化光是行政安排上级要求,这种动机不容易可持续。如果搞一体化,看起来台上的主体是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背后的动力是来自于本地的企业和本地的居民,而且一体化的目的就是给本地的企业、本地的居民创造更大的,对于消费者来讲就是谋求福利的空间,对于生产者、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更大的规模经济以及赚取更多收益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可持续的动机,主要不是来自于完成上级的任务,而是来自于基础,或者是老百姓、企业对它的推动,来自下面的推动是不可逆转的,因为收入水平不断地提高,诉求和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从政府协调的角度来讲,就开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经济协作区。当时不是叫一体化,而是经济协作区,东北搞经济协作区,云贵川搞经济协作区,这种协作区最后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推进。大家都感觉这个东西有必要,非要这么做不行,但是有必要的东西未必下面愿意做,因为没有涉及到利益的问题,地方政府除了要考虑本地企业和本地居民的利益,也要考虑自己的政绩。他自己的政绩是什么呢?当然一定程度上跟本地企业越来越好、本地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要不然怎么那么多所谓的政绩工程呢?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地方政府也有一个动机。如果它是独立的利益集团,有自己的利益动机,那么这一块的利益动机对推动一体化有什么作用,我就说他们要有利益一体化的一个共同基金。过去我们搞的协作区、合作化或者一体化,之所以不见效,很重要就是没有一个利益基础。

  法国里尔地区之所以推进有效,最基本的一个机制就是各个地方政府是独立的。你在交税的时候,比如说职业所得税,交100块钱,70%返还给本地,30%是拿回来给整个管理委员会共同使用,如果有67个这样的地区,那么个个都从交的税总额中拿出30%变成一个共同的基金,这个共同的基金就用在67个地区范围内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公共环境的治理,每年就要对这一笔钱进行一个安排,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机制。

  地方政府推进一体化的动机在哪里呢?三个方面,来自上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和老百姓,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地方政府也是有自己独立利益的利益集团。总结中国一体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所以无效,长江三角洲之所以低效,原因是在于没有这样的一个基金的支持,现在我们一体化的过程,在政府推动的层面上,在这一轮如果说是舆论宣传导向,如果想要实质推进,可能就要建立一个基金。

  广东产业同构性需通过一体化进行调整

  欧盟的一体化过程,它最重要是表现在企业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上,一体化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大范围、更低成本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流动,我给一个概念,是无障碍地流动。当然不可能无障碍地流动,一体化当中的无障碍流动实际上就是三块内容,无行政障碍、无经济障碍、无环保障碍。经济行政障碍就是这个红头文件、条例规则大家明白,不要搞各自的限制,技术壁垒等等。无经济障碍,比如说收费标准、管理、地方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东西,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无环保障碍,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打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在国际上来讲这些都是变成了贸易保护的一种安排,就是说你的产品我不想让你进入,我就提高技术标准,使你的东西进入不了,然后我就使用自己的东西,特别是现在的金融危机情况下,很多国家以技术、以环保为名,产品首先就要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雇佣员工首先用本地户口的人。

  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消除产业的同构,就是你生产手表佛山也生产、东莞也生产,大家都生产手表,产业结构一样的话一定是竞争大于合作,我们使用的指标就是产业同构性,这是联合国的标准,联合国规定只要这个指标在0.5以上,就意味这两个城市的同构性是偏大的。1998年到2007年,同构系数是从0 .73到0.65,每年大概是降低0.01个百分点不到,就是降的幅度非常缓慢,而且属于被调整的范围。

  现在广东的同构性比较明显,通过一体化进行调整同构。所以一体化就是调整同构的一种手段和机制,如果走向分工了,那么就表明一体化有推进,如果同构系数没有下降的话,就证明一体化没有推进。现在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比较明显是集中在东莞、深圳、惠州,同构系数是在0.88左右,结构非常接近,大家都是做电子产业的。反过来讲中山、珠海、江门大概是在0.74到0.75左右,广州、佛山和肇庆这一块的结构差异性比较明显,是在0.5以下。

  如果一个地区的一体化推进的程度越高,那么产业的差异化也就越明显,如果一体化推进的程度越缓慢的话,那么差异化的程度就会越小。所以我用这样的指标来判断,假如说到2012年,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指标啊,这28个分解的指标里各个地市的指标全部分解下去了,G D P、收入水平、项目等,但是没有一个指标判断一体化推进的程度怎么样,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到2012年,或者另外一个阶段到2020年,整个珠三角的产业分工指数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果同构系数比现在下降,那也是一个进步啊。

  经济一体化当中的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和企业的目标是不是有冲突呢?矛盾肯定是有。政府是有行政边界的政治动物,那么企业是什么呢?企业是无行政边界的经济动物。商人认为哪里可以赚钱就到哪里投资,没有边界。但是政府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政府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不要出事,要收益最好、服务最大化。辖是有边界的,可是企业的投资是没有边界的。

  如果政府的边界锁定了企业边界的话,就涉及到税收会不会持续增加的问题。我举个上海和湖北小轿车竞争的例子。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湖北生产的是富康车,上海生产的是桑塔纳,湖北希望将富康车销售到上海去,上海原来规定购买外地车要有一个落地税,8万块钱,包括执照等等,是很高的费用了。富康就提出来我这个车到你那儿去,你的车到我这儿来,桑塔纳车到湖北销售我不问你要钱,同时我的富康车到你那儿落地的时候,也不要让我交这笔钱。大家如果能够达成协议的话,对两个车都是有益的,富康车可以销售到上海,桑塔纳可以销售到湖北,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结果上海不干,如果你要到上海销售富康车,我就要收你8万块钱的落地费,反正管理费用很高。谈不拢这件事之后,湖北就规定只要湖北购买桑塔纳车的话,就要交7.5万块钱的就业税。地方政府都有保护本地企业,或者是保护本地税收的东西。还有就是相互竞价招商引资和限制外地产品本地销售的行为,这些都是很多的。

  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和推进一体化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昨天我们到某一个地方去,一家企业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很大了,希望从这个地方将总部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说刘永好过去在四川,现在想搬到上海,直接的说法就是上海这里接触的人多、国际会议多、信息多、专家多。企业如果要搬离当地的话,地方政府可能千方百计地挽留它。很多地方都打着一个共同的牌子,各地都在做总部经济,哪里有那么多的总部呢?真正有总部的地方,又不让他们来。这就是政府在保护本地企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也在其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发达地区的官员调到非发达地区做官,他一调过去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就会跟着过去,这种现象在广东的某一些城市是感觉比较明显的,如果没有异地做官的这一些官员,这些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就不会到另外一个地区去。资源的流动是跟人在走,不是随着制度在走,如果我信得过这个人,能够罩着我,我就跟着他走,这不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比如说这个人到当地做官半年之后又被调走了,你在这里投资了一个厂,那就可能砸在里面了。

  一体化的推进需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企业结构当中,如果一个地区是以民营企业为主,那么民营企业的流动程度可以验证一体化的推进程度,因为民营企业更大程度不受政府的控制,如果一个地区大量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等的话,那么它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影响更多一些,因为董事长或者总经理都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派出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是要代表大股东的利益,那就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的意志他是必须要服从的,地方政府如果是有边界的话,那么他的投资就一定是有边界的。

  如果是民营企业的话,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广东这十年来民营企业在上升,国有企业在下降。国家现在三令五申讲要搞好民营企业,为什么要搞好民营企业呢?大企业解决税收问题,小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有压力靠的就是中小企业啊,广东的中小企业解决广东就业的75%.从这个意义来看,特别要关注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保增长、刺激内需过程中资源在结构方面的配置,不要走回头路。

  结构问题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体化也是一样的。要想一体化推进得快,民营经济必须要快速地发展,因为民营经济才是最典型的经济动物,在什么地方投资、投资到什么地方,完全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这恰恰是自由选择、自由活动一个最集中的标志,看这个东西就行了。

  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内外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既然是这个地区一体化,那么和其他的地区,比如说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是什么联系呢,一定是一体化之外的,一定要有差异才能感受到一体化。在这个意义来说,一体化是给本地企业创造了一个低成本的流动制度环境,九个城市之间的资本的流动、要素的流动变得更加方便,但是对于外部来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说对于外部来说一定是开放的。做了这个规则之后,实际上是一体化吸引更多企业、更多资源流动的最好基础。比如说九个城市建立一体化之后,接下来粤东、粤西的企业肯定坐不住了,怎么办呢?也和你一样进行一体化,我就加入到一体化当中来。

  欧盟为什么58年只有六个国家,现在已经是27个成员国了,很简单的原因,所以大家不要把一体化固定化、把一体化封闭化,一体化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开始,一体化是在有条件的范围内先做这样的一个平台,给大家在这个范围内创造一个更有效的流动机制,当大家愿意往这里搬的话,其他地区也会加入到一体化中,最后的结果就是广东会走向一体化。  


 

                               来源: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作者:王珺 
                               日期:2009-05-10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