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拿什么拯救世界,我的中国

时间:2009-04-28 08:48

 

 

    单凭富商工匠,不能在学问美术方面胜人一筹,中国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吗
    早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表述各异)的世纪。金融风暴之后,中国在世界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成为热门话题。迄今为止,中国可以与国际对话的, 除了“制造”,还有金钱。如果仅此而已,显然不足以改变数百年来欧洲中心笼罩的局面,将世界引入新的轨道。前贤于此思考极深,陈寅恪留美期间,曾对吴宓详 细阐述:
    中国之哲学、美术,远不如希腊,不特科学为逊泰西也。但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 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故昔则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而学德之士,终属极少数。 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成下等之工匠。境界学理,略 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 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业积习未改之故。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 辟,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技,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夫国家如个人然,苟其性专重实 事,则处世一切必周备,而研究人群中关系之学必发达。故中国孔孟之教,悉人事之学。而佛教则未能大行于中国。尤有说者,专趋实用者,则乏远虑,利己营私, 而难以团结,谋长久之公益。即人事一方,亦有不足。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即求其 输诚爱国,且不能得。(《吴宓日记》第2册,第102—103页)
    上述值得反复揣摩的意见,当时不少人乍听觉得匪夷所思,长考之后佩服其远见卓识。到1930年代,所指出的问题在学术领域显露无遗。1931年清华 大学成立20周年纪念之际,陈寅恪全面表达了对于“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的看法,认为以求本国学术独立为大学职责所在,考察全国学术现状,则自然 科学领域,中国学人能够将近年新发明之学理,新出版之图籍,知其概要,举其名目,已经不易,只有地质、生物、气象等学,因为地域材料关系,有所贡献。西洋 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能够输入传达,不失其真,即为难能可贵,遑论创获。社会科学领域,则本国政治、社会、财政、经济状况,非乞灵于外人的调查统计,几无 以为研求讨论之资。教育学则与政治相通,多数教育学者“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使中国史学文学思想艺术,实际上也不能独立,能够对大量发现的中国古 代近代史料进行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整理,还有待努力,而全国大学很少有人胜任讲授本国通史或一代专史。至于日本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国人只能望其项背。 国史正统已失,国语国文亦漫无准则。
    80年过去,陈寅恪称之为关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的公案,无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可是,千变万化更多的是证明其当年预言的先见之明,而 未能根除所指出的症结。自然科学方面,个别领域外,大都不过人有我有,谈不上以全人类为界域的真正创获。以此为准的,懂规矩的人文研究者应该不敢出手。今 日谈及民国学术,津津乐道的话题,多为人文学科的学人及其学术,而当时所抱怨的,却是经费多被自然科学占用,与今日情形极为相似。社会科学方面,多数还在 囫囵吞枣,格义附会,达不到忠实输入的程度,远不及前辈学人对相关领域的认知把握。虽然社会变迁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甚至各种调查统计也渐趋出色,在此基础 上的理论总结却严重滞后。人文学问外国一面并未改观,中国方面则反而更加偏好用外来间架填充本土材料,对内则不免愈有条理系统,去事实真相愈远的偏蔽;对 外则成不过证明别人的正确,败适以暴露自己的无知,两头不讨好。就此而论,学界鼓励创新的种种举措和标准,至多只能推动应用,不仅很少原创,更可悲的是不 知原创为何物。
    中国或许是欧洲之外,少数能为人类整体的思维行为提供不同选择的文化之一。可是单凭富商工匠,不能在学问美术方面胜人一筹,尤其是提供思维方式和取 径的脱胎换骨,则可以进入国际,甚至走在前列,却无法改变世界的面貌。救国的压力仍在,经世的目标尚远,民族精神的生死,悬于一线,有心人与当道者,应当 认真思考自己的责任。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吾民
                                                日期:2009-04-22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