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亿人能为十三亿人提供全面救济保障吗
- 时间:2009-04-03 08:57
正确选择是让13亿人用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社会保障应该是一个资金周转的保障平台。对极少数不能以未来收入自我保障的人,则无偿救济
放弃计划经济的保障模式后,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一直在沿袭西方模式,即由政府向具有一定就业、经营收入的社会成员,按其当前收入收取税费,再转给社会保障体系,对全部社会成员实施救济性保障(例如医疗、教育、低保、失业、住房和养老等)。通俗地说:政府向目前就业的近8亿人中的部分人,按其当前的收入水平,收取一定比例的税费,然后转给社会保障,对13亿人实施社会救济。这种税费收入是否可以全面满足13亿人的社会保障需求?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资金不足:8亿不能全面救济保障13亿
中国要建立全民、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13亿人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仅靠近8亿中的部分人的部分收入,显然远远不够。按照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万亿,中国政府财政总收入约占其中的20%,为61316.9亿。而13亿人的全面社会保障,我们估算,至少需要10万亿(对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就要至少4万亿;涵盖全部民众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至少要4万亿,住房和基本福利3万亿。即使不计失业保障,保障资金的需求量已经超过10万亿)。由此可见,资金缺口非常巨大。
中国目前之所以不是全民的、全面的和统一的保障体系,根本原因在这里。在教育投资、医疗保障投资方面,一些知识分子一味批评政府投资不足——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不是不愿投资,而是根本没有能力投资。
再过15年,中国的GDP发展到更高水平,是不是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并非如此。且不谈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会使整个社会的就业者逐步下降,即使15年后中国的就业人口仍在目前水平,而且经济发展速度保持8%,GDP总量接近100万亿,也不能支撑13亿人全面统一的社会救济性保障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保障需求也不断增长,而且增速会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社保资金消耗,已占到其GDP的30%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是一个“资金黑洞”)。届时13亿人的社会保障需求至少会发展到30万亿以上的水平,如政府的财政收入跟现在持平,约占GDP的20%,即有20万亿左右,巨大缺口还是存在。
西方式保障严重拖累经济发展
实施西方式保障的结果,只能是向13亿人提供有限特别救济保障,而不是全面统一救济保障。否则就只能大幅提税费,使政府财政收入高到GDP的40%左右,甚至更高。
可是保障越全面、标准越高,资金需求量就越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越大。因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自税收,税收过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就会被窒息。最近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关键就在社会保障体系消耗的资金过多。美国财富杂志去年10月刊载的一篇文章称,西方社会保障已处于危机之中,而且在资金量上远远大于目前的次贷危机,是一个“超级次贷危机”。
没有经济学家会否认:如果美国可以永久性降低民众税收30%,就可以立即走出这次危机,而且其经济发展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也可说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破产的标志。唯有彻底废除这种社保制度,其经济才可能重新高速发展。
可以预言:如果中国继续沿袭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就会步入巨大的困境之中,再现西方今天的危机,社会经济的活力被完全窒息。中国学者所期待的既建立起西方式全面的社会救济保障体系,又保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根本不可能出现。
社保仅需无偿救济永久困难者
中国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存在两方面错误:一是以8亿人当前的收入来对13亿人实施全面保障,二是救济性保障。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出现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贫困等方面的困难时,政府都该对他进行保障,但这不意味着必须救济,更不需用8亿人当前的收入来救济。任何困难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时的,一类是永久性的。暂时的至少占95%以上。例如,失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暂时的和短期的,除非发生意外,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失业者都可以重新就业。而按照联合国统计标准和数据,伤残人占整个人口比例不到5%。假设人的平均就业时间为40年,失业时间占整个职业生涯不到5%。因此绝大多数失业并不需要失业救济金,而完全可以用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
医疗也是如此。绝大多数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患者,仅是暂时付不起。永远付不起医疗费用的患者不会超过5%。如果将一个人的遗产也计算在内,这一比例会更低。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只需要一个还款的缓冲期,而不是医疗救济。教育、住房、养老乃至贫困都不例外。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孩子,都可以用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甚至老人也不例外——他们的遗产无需也不可能带到天堂去,完全可用于其生前的自我养老保障。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根本无需对每个人都实施救济,仅仅应对永久性困难者提供无偿救济。
13亿人用未来收入自我保障是唯一出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分子主张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怎样改?看法截然不同。最近几十年,各国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争吵不休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围绕如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降低税收而展开。由于人们的看法始终没有取得基本一致,因此改革迄今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西方的改革之所以走入困境,关键在于并不是模式的改革,仅仅是对保障范围和标准的改革,因此只是在这个无底洞的范围大小上徘徊,根本不能彻底解决无底洞的问题。而且范围和标准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不同群体的既得利益,改革阻力极其巨大。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效果乏善可陈——这个巨大的无底洞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在日益扩大。可以说,西方社会不挣脱目前的社保制度枷锁是等待崩溃,而放弃保障精神,则是制造崩溃,两者都错。
要对每个社会成员全面保障,同时又避免使社会经济陷于困境,正确选择是改革社会保障模式,让13亿人用未来的收入实施自我保障。问题是,收入是未来的,还没有到手,无法使用它来解决当前的困难。因此,社会保障应该是一个资金周转的保障平台,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可以“借钱”,预支未来的收入给每个需要的人,使他们可以用未来的收入解决当前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贫困乃至养老等问题,待其获得收入后,连同利息悉数逐步收回。对极少数不能以未来收入自我保障的社会成员,则无偿救济。
只要社保体系由救济保障体系转化为资金周转的保障平台,使13亿人都可以用未来的收入自我保障,它就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全面援助保障体系,资金短缺问题就不复存在,同时可以实现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获得全面、高标准和统一的保障。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孔保罗
日期: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