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二线官员上“民主一线” 力量依然强劲

时间:2010-04-09 14:07

 

 

    如果我们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比喻为中国维护和扩大人民民主、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最前沿,即“一线”路径,那么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民主一线”中,有一批非常活跃、作用独特而且说话掷地有声、办事颇有分量的人物。他们就是那些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党政领导职务、后来主要因为年龄等原因而退居二线进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领导干部。

  由于他们的身份声望和经验,也由于立法与参政议政的需要,这些“二线官员”常常会在新的工作岗位有着卓而不群的表现,以致引来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力量依然强劲

  只要你有闲暇去回首一下月前结束的全国“两会”,就会看到在一个个颇具戏剧性场面中都有“二线官员”的身影。无论是对民生诉求的代言,还是对形势的判断,无论是对多年未果矛盾的解释,还是对初露端倪的各类问题的预测,都被一一晒在桌面、会场和报端。“两会”既成了他们频发宏论的讲台,又是他们向公众普及国家内外政策的课堂。而每当他们对某些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失职加以批评,对某些制度性建设的漏洞和弊端加以数落,特别是对某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粉饰太平、邀功诿过、脱离群众种种不良作风加以痛斥时,人们会感到在他们的身上依然有一股强劲的力量。

  是的,千万别小觑了这些“二线官员”!他们的资历、威望、能力、业绩以及从高位退出后对以往一切的反思,加上退居二线摆脱官场羁绊,即所谓跳出三界俯瞰红尘的清醒,都使他们拥有巨大的咨询与问政的优势、拥有令他们的后继者可敬又有点可畏的精神优势、自然也就拥有各个界别的其他代表和委员所无法比拟的权威和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二线官员”们决不自甘于做“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清流,而要把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公众的责任感加以尽情的施放和担当,更要对他们在一线高位时所未能实现或未能完全实现的社会义务尽可能地加以弥补……这些“二线官员”既有悬壶济世的真诚,又有成为历史匆匆过客的担忧;既有失望与希望中的交织,又有自信与自谦间的腾挪。凡此种种心理,使得他们的发言常常十分直白尖锐、不留情面,也就使得素来有些沉闷的“两会”摆脱了官腔官调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更使得以往被视为“虚席”的代表委员资格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中有了沉甸甸的份量。

  推动民主政治进程

  “二线官员”为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做出这种十分独特的贡献,成为民主政治进程的助推力,乍听起来总有点“另类”的味道,甚至带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幽默。其实,这并不奇怪。正如鲁迅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与此相类似的事,也不自今日始。这种现象早在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发生过。

  我们都还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想解放中,就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披坚执锐、大胆放言的领导干部。他们带着在蹉跎岁月中磨砺的锐气和抹不掉的理想,频发宏论、力陈时弊、引领思想,为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舆论。

  当然,今天的“二线官员”与这些当年被迫下干校、蹲牛棚的老干部相比,其境遇是完全不同了。他们进入“二线”多因年龄过限做出的“让贤”之举。但即便是没有完全“脱官衣”,毕竟也是拉开了距离,少了许多官气、接了更多的“地气”——与社会公众有了更多更密的联系。而大凡接“地气”的人,说话办事就有底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二线官员”说起话来常有气贯长虹之势的根本原由。

  忧患无法忘怀

  如果说,由于各种机缘使得“二线官员”成了今天民主政治进程的另类助推,那么,他们采撷民间智慧、探知民间冷暖,也同样具有“另类”特色。

  与他们以往在一线时的听汇报看报表浅尝辄止的调研方式完全不同,“两会”休会时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都是他们深入民间的大好时机,甚至以往难得的家人聚会也成了他们得以倾听八面来风的场合。特别是每到春节临近,中国数亿人的人口大流动,更成了全中国各阶层信息大交流的最佳时刻。我们的“二线官员”可以亲眼看到无数的悲喜故事,亲耳听到无数的人间活剧,他们将把这些故事和活剧引发的思考一股脑地写进即将提交“两会”的提案议案和发言之中。

  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预热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智慧、诱发了他们无法释怀的忧患。真可谓“无限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人们常说,无官一身轻,但我们在这些作风好、有良知的“二线官员”身上看到的却是一种沉重,一种勿忘国忧民忧的沉重。

  拙文写到此处,笔者只想问一句:既然“二线官员”可以在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如此明显的助推作用,那些“一线官员”是否也应该想想,准备扮演怎样的历史角色呢?

 

 

 

 

                                                     来源:中新网

                                                      2010-04-09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