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落户消限:京沪不再是大学生唯一选择

时间:2009-02-17 09:04

 

 

    去年9月,刘飞(化名)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其实他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去电视台工作,为了户口,他最终选择了这份每月3000元的文职工作。

    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除直辖市外的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这则消息让刘飞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早知道会有这个政策,当初就该去地方电视台,而不是为了一个户口在北京“死磕”。

    近日,一项由1248人参加的调查显示,对于取消大学生落户限制政策,39.7%的人认为“政策很好,还要看具体实施效果”;34.0%的人认为“对就业压力有一定的缓解,也会推动人才的自由流动”;21.8%的人表示“不太乐观”。

    取消落户限制将有助于人才自由流动

    调查中,56.7%的人表示,落户限制的取消使户籍松动,将有助于人才自由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宝昌则认为,各地的户籍限制是由于地方利益引起的,这种限制不可能仅靠一纸公文就能解决。他预测,今年中央还会出台进一步的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

    新政出台是否会让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调查显示,40.7%的人表示“优惠的落户政策会使部分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40%的人认为“大城市里机会、收入更多,不会离开大城市”;9.7%的人认为“基层人才短缺、政策优惠,很多大学生会转变思路,选择基层”。

    有专家认为,该政策对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的大学生影响将会很大,会使当地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调查中,29.0%的人对此表示赞同。

    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最应注重什么?调查中,个人发展前景成为首选,74.9%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依次是薪酬待遇(55.9%)、行业(23.1%)、地域(22.3%)。仅有22.1%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最应注重户口。

    建议增加非应届生入户指标

    调查发现,52.2%的人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户籍壁垒仍然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流动仍不可及”。现实中,户籍门槛最高的也是京、沪两地,但是此次取消落户限制并不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

    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吴敏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单位不能解决户口,她又不想把户籍转回家乡,所以她打算把户籍留在学校。

    按照有关规定,非北京籍毕业生不能在北京找到固定工作并取得留京指标或进京指标,户口可以在学校的集体户口上滞留两年。但根据2007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关于大学生户口及档案滞留问题的调查报告》,自2003年以来,超过保留期两年依然不符合留京条件的户口滞留在京的毕业生约有3万人,人数占北京毕业生总数的9.5%。

    “对于各直辖市的户籍限制,你认为该怎么做?”公众提出以下建议:改变只有应届生才有户口指标的状况,增加非应届生的入户指标(49.5%);转变“以单位为本位”为“以人为本位”,户口指标不再按照单位分配(43.4%);短期内放宽大学毕业生户口政策,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社保补贴等特殊政策(37.3%);政府提供或者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应届生被正式录取后解决户口(26.5%)。

    不过,在本次调查中,也有10.9%的人表示不应放宽户籍限制,因为这样才能避免毕业生都挤在直辖市,有利于高素质人口的分流。

    顾宝昌说,他也反对完全放开或者取消户籍政策,而是应该由批准制向登记制转变,这样不但可以保障人口的自由流动,也可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机会均等的社会,不能仅仅把机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应该是放射状的。应该说我们国家正在向机会均等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也在创造着更多的机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09-02-16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