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小圈子吗
- 时间:2008-05-06 13:56
豆瓣网首页上有一句话,“从 1435303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该网站上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至少有 12826个,主题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还有一个小组叫做“跟在陌生人后面排成一列走
你喜欢LOMO摄影?加入“爱LOMO爱生活”吧。你喜欢双层吉士汉堡?加入“我爱双吉”吧。你对身边的情侣感到厌恶?加入“情侣去死去死团”吧。你热衷桌上足球?加入“桌上足球管理办公室”吧……
这些在当今年轻人群中流行的另类新颖的“小圈子”,主题千奇百怪却全部发自兴趣。这些“圈子”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它把人们的兴趣爱好极度细分化。相对于大众喜欢的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来说,这些兴趣只属于小部分人,是“小众”文化,然而也更加新奇和前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腾讯网联合开展一项调查(1025人参加,77.5%为“80后”),结果显示,43.7%的人表示自己加入过各种“小圈子”,36.2%的人表示“以后会尝试”,完全不打算加入的只有12.1%。
“圈子”里的快乐生活
在天津塘沽开发区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林浩然,假日里总是在街上边走边拍,手中拿着的却是一架极其简陋的胶卷相机。每拍完一张,都需要自己手动卷片。一卷胶卷拍完之后,还得不辞劳苦地拿到专门的冲印店处理。这在数码相机相当普及的今天,看起来十分愚蠢和落伍。
“这种相机叫holga,这个镜头还是塑料做的,机身常常漏光,但我就是喜欢它拍出的特殊效果。我爸也玩摄影,他看到我的holga,总是非常不屑,说家里有好相机不用,偏要用一个塑料玩具相机。”林浩然说。
除了holga,林浩然还玩一次成像相机,喜欢摇滚乐,对B级片(指低成本或低品质的电影)情有独钟,欣赏安迪·沃霍尔和荒木经惟的作品。“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些,只是比较爱好摄影、电影和艺术。后来通过网络慢慢接触和了解,最后变成喜欢。”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加入过“小圈子”的被调查者中,79.0%的人加入的是比较普通的“小圈子”,如美食圈子、体育圈、文学圈等,还有21.0%的人加入的是比较另类的千奇百怪的“小圈子”。
豆瓣网的首页上有这样一句话,“从1435303名注册用户中找到和你臭味相投的人。”据了解,该网站上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至少有12826个,内容涵盖读书、影视、音乐、艺术、生活等13个大类,进一步细分的种类数以千计,主题更是千奇百怪。“请假借口研究所”、“自己和自己玩”、“古怪比喻兴趣小组”……还有一个小组叫做“跟在陌生人后面排成一列走”,具体介绍是,“结伴前往至少3人。随便找个不顺眼的目标,跟在他后面,成一列纵队齐步走。尽量和他步伐以及走路的动作一致,注意不能让目标发现。就这样。”
调查中,73.6%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圈子”能让人们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增进人际交流。还有53.4%的人认为“小圈子”能非常细致地满足人们各种兴趣和爱好。
在北京一家网站从事编辑工作的唐明,经常参加一个叫“对号入座”的活动,该网站专门找来目前在电影院没上映的影片,一般都是文艺片,根据报名想看的人数组织放映活动。唐明很满意自己加入了这样的“圈子”,“终于可以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400击》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片子,现在可算有机会了。另外,我还比别人更早地看了《立春》!”
“小圈子”从何而来?
“小圈子”为什么盛行?调查显示,57.3%的人认为在信息时代下,人们能更方便地满足自己千奇百怪的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50.6%的人认为“小众”自古就有,只是以前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能成为“文化”。还有42.5%的人觉得“小圈子”的出现,是人们寻找失落了的安全感的一种对策和努力。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小众电影网站“对号入座网”的创始人之一“桌子”指出,一开始他们考虑在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登广告组织活动,还想过直接投放广告到用户信箱,但是这些方式成本较高,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说北京晚报吧,他们有固定的读者群,而这些人又不一定爱看我们的电影。后来我们就想到了用网站的形式,成本低廉,速度也快。”
“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些‘小众’的东西?我觉得,兴趣爱好其实就是精神寄托,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生活就太空虚无聊了。”林浩然说,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特殊癖好人人都有。只是以前资讯不发达,有的东西知道的人少,自然喜欢的人就少了。现在网上的资讯太多了,很容易就能找到相同爱好者。林浩然还经常参加一些“圈子”里的活动,holga板块的网友会组织到各地照相,荒木经惟讨论小组还组织过到北京去看展览。
“小众”的人多了,就变成大众了
“我觉得‘小众’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小众的基础是大众,每个小众都有大众身份,每个大众行为都隐藏着小众成分。”“对号入座网”的“桌子”说。
身为“小众”的林浩然觉得,小众终究会成为大众的。他说,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就会感到排斥,这个很正常。有人会说你的小趣味不好,是因为他无法理解你的爱好。其实小众、大众两者一点不排斥。在当今这个社会,年轻人看到什么新鲜好玩的都要去尝试。只沉迷于小趣味而对其他东西一点都不关心,也是行不通的。“就像5年前我刚开始接触LOMO相机的时候,知道的人不多,商店也没有卖的,需要从外国网购回来。现在的LOMO相机店已经开遍中国各大城市,身边很多朋友、同学都玩起了LOMO,LOMO已经彻底大众化了。还有,几年前我跑去看一个小乐队的现场演出,结束的时候,满场人都快走完了。到了去年的音乐节再看到,台下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挺小众的一个演出变成人人都爱的大活动了。”
本次调查中,40.9%的人认同“小众”的人多了,就变成大众了。但还有9.8%的人认为“小圈子”就是把一群人圈起来,排斥了圈子外的大多数人。
曾经有专家对“小圈子”现象提出批评,认为青年人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和小趣味,会对外在的世界缺乏关心。
“那些专家自己不也是一个小圈子吗?”“桌子”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
“很多人都能在大大小小的圈子里进退自如,每个人都准备随时转身。因为我们之间毕竟那样不同,我们的身份和角色又那样变化多端,正如你和其他人一起走进一家唱片店,买的却是肖斯塔柯维奇。”“桌子”说,小众行为零散、此起彼伏,因此爆发力不足。但倘若我们把这些小众的人都聚集起来,人数也是很可观的,最后说不定还能影响大众生活。
“你看,孟京辉不是已经赚钱了吗?别忘了每一种时尚都是以怪异起家,以泛滥收场。”“桌子”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