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国儿童道德状况引人关注

时间:2008-09-05 10:42

 

 

   “互补视角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日前由中国儿童中心联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所做的研究,对我国九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对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以及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研究经过显示,从总体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各个方面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据中国儿童中心主任丛中笑介绍,此项调查研究以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共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石家庄、武汉、昆明、淮南、满洲里和鸡西9个城市,调查了学生2915人,其中女生1557人;教师1937人,从社会环境认识、社会活动、家庭活动与社会关系认识四个维度考察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

    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增强

    调查中,在回答“你在学校遇到困难,最喜欢找谁帮助”这个问题时,58.5%的学生倾向于求助同学,34.6%的学生选择求助老师,3%的孩子选择自己解决难题。总体而言,未成年人更愿意自己解决困难,这表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在校内外生活中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其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相比之下,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老师,这与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有关;另外,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求助老师。

    本次调查对象以小学生为主,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一时期女孩的成熟度明显高于男孩。与此相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女孩子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熟度也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交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状况,其中能拥有多个好友的学生,其社会关系和对环境的认知水平相应较高。而未成年人对同伴关系的认识也与道德发展密切相关,其中认为同学关系是合作关系的学生比例为68.6%;其次是竞争关系,为18.5%;再次是互相利用关系,为6.3%;最后是相互帮助学习关系,为2.1%;认为同学关系是合作与相互帮助的未成年人其道德发展较好。

    调查还表明,喜欢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接受少年宫教育的未成年人,其社会环境认知水平、社会活动水平等方面,显著高于喜欢去网吧、游戏厅、公园的孩子。丛中笑介绍,接受校外教育的未成年人,学习方式更主动、节假日休闲方式更健康,其道德发展的综合水平明显关于其他孩子。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品德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教师在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情况方面表现较好,普遍注重学生的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如看到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73.9%的教师会想到告诫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对于学生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的行为,61.3%的教师会耐心说服并让学生改正;26.5%的教师会对其进行批评;10.1%的教师会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89.5%的教师有时或经常教育学生节省零花钱;96.3%的教师经常或有时教育学生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发现学生有作弊现象,62.4%的教师会对学生耐心教育,35%的教师会严厉批评,2.6%的教师视而不见。

    大多数教师自身的观念意识、品行素养,如在诚信、社会责任、耐挫折能力等方面也较好。其中,大部分教师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及关注所有学生方面都能保持正确的教育理念,58.7%的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18.7%的老师更关注学习差的学生,16.9%的老师更关注有个性的学生,5.7%的教师更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调查还表明,校内外教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学校教师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校外教师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形式上学校教师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课堂化,而校外教师更注重在活动中进行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等。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和挑战,校外仍受到体制问题、公益性问题、经费投入等问题的困扰,而学校的教育观念、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方法仍有待改进与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汪明主任认为,“校外教育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作用不能单独出现,但是,校外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专家呼吁,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进的过程中,应加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资源共享与互补。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08-09-02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