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改革报告2015》在京发布 提出深化改革九项重大改革措施建议

时间:2016-04-29 16:09

 

 

    《中国改革报告2015》发布会28日在京举行。该报告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组织国内权威专家撰写,主题为《从总体设计到全面建设》。报告对2015年中国改革的十个主要领域进行客观评估,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中的九项重大改革措施提出建议。此外,报告还对确保“总体设计”落地生根提出五项措施建议。出席嘉宾和报告执笔人包括:原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洋;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等。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张思平理事长致辞,毛振华院长做了专题报告,活动由学术委员会南岭主任主持。

    作为国内知名社会智库,从2014年起,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每年组织全国有关领域权威专家,编写出版全面反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总目标指引下,每年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主要领域改革新进展的《中国改革报告》。力争成为记载和反映当年国家重大改革进程的白皮书,成为中国改革的首个社会第三方评估报告,成为向国家提出若干重大改革建议的重要研究报告,同时也是对深化改革进行若干理论思考的学术著作。

    报告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中央的领导下,经过2013、2014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建设规划、施工图设计等基础工作及改革试点,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方案全面落实的阶段,推进出台了一大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从改革的广度来讲,改革涉及到经济、行政、政治、社会、司法、生态、文化、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从改革的深度来讲,很多改革都涉及到长期影响社会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涉及到对现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体现了中央攻坚克难、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中央特别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实,力争使之落地生根,这些方案的落实对中国的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2015年中国的改革已经实现从总体设计到全面建设的跨越,使以国家治理现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在评估2015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报告指出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重点突破,有利于引导在经济新常态下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避免经济发展速度的硬着陆。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报告指出,在2015年的党建工作当中,从严治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明显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一些多年难以消除的党内消极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扭转。

    报告显示,2015年依旧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全年接受调查的中管干部37人,其中担任正职的“一把手”超过三分之一,军队公布了45名军级老虎落马,并依法审理和依法惩处了周永康、苏荣、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原党政军国家级官员,消除了党内的政治隐患,基本上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在全党取得了严厉的惩戒训示作用。在抓“老虎”的同时,党的各级纪委把铲除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大小贪腐现象,作为2015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在打“苍蝇”中已经惩处20多万人,官员不敢贪腐的政治生态环境在党内已基本形成。

    报告显示,2015年中央继续抓好“八项规定”的落实、开展“三严三实”的教育活动,并出台了有关党纪党风的制度和条例,包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各级纪委共查处违背八项规定的问题27,328起,处理党员干部人数36,699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有23,951人,包括4名省部级干部。在全党已经初步形成了党员干部“不敢违纪”的好氛围,风清气正正在逐步成为党内新常态。

    报告也指出,部分党政干部的精神萎顿和不作为现象严重,成为当前影响全局工作的突出性问题。通过几年来高压反腐、严格实行八项规定,既明显地改进了党风和工作作风,又使党内各级干部产生了复杂的心态,工作中呈现了怠政、懒政、不作为的现象,直接、间接地对落实深化改革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社会反映强烈、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司法改革全面展开,依法治国重点突破

 

    报告显示,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领域,2015年中国司法改革沿着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的方向,朝着司法审判独立的提升全面展开。2015年中央正式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作为司法改革的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司法改革的政策取向、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随即,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据此陆续推出各项改革方案,迈开了司法改革的重要一步。

    报告也指出,这一轮司法改革虽然涉及面广,规模宏大,但在中央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大力推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但是司法改革在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以及防止有关组织和个人干预司法等关键问题上困难重重,司法改革仍任重道远。

 

    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5年行政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并在前两年改革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而简政放权又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主线,突出了调整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总基调,并力争强化政府的自身建设。报告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改革的勇气和担当。2015年在突出简政放权的同时,注意到了放权后的监管和服务,力图实现放、管、服的协调。

    报告指出,政府审批制度和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的自身革命和革新,涉及到政府自身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削减政府的权力难度很大,因此,虽然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在2015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行政审批方面,国务院确定的简政放权的各种事项,出现了“含金量”不高问题,以及“中梗阻”现象。

    二是清单制度方面,一些部门和地方把编制和公布清单仅仅视作满足上级部署的政治任务,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性质不明确,相当多清单仅仅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未能通过立法机构的审定,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能否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权力清单中标明权力事项的色彩很深,公布大量的执法权、审批权,而对“限权”这个权力清单的核心价值突出不够,对政府的清单缺乏审查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三是官员不作为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产生的突出问题,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政府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但实践中却产生越改革,官员越不作为,效率越低的现象。工作不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深化改革九项重大改革措施建议

 

    报告还提出深化改革九项重大改革措施建议。如把经济“平等”作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最大程度地凝结改革共识与动力。用开拓性思维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资本、土地、网络等资源网络类要素市场的改革,尽快形成市场决定机制和公平准入的制度。直面司法审判和检察独立问题,实现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把“一带一路”战略同积极参与TPP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两大扇面。

    报告建议,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江、浙、沪、粤、闽等地区分别建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主要在财税分配体制、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公共参与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实验。为全面推动全国社会改革进行探索,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带动全国。

    “如果在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取得突破,产生产能过剩深层次的原因不能根本解决的话,仅仅是各级政府采取行政手段,用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通过兼并重组等方法,暂时缓解结构失衡的矛盾和困难,在过剩产业产销之间取得了暂时相对平衡,这样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未来若干年也许还需要再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指出,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最重要的是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结构动手术,消除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积压严重、库存膨胀、结构失衡等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使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快捷、平稳、有序地退出,形成资本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大量的国企“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源;同时加快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机制的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活力,使之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我国的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功。报告建议把国企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16-4-29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1021856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