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返乡农民工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17-01-09 10:53

 报告撰写:许 鑫  调研团队指导教师:李善峰[1]
团队成员:王兴梅  张致铭  梁真 王蓓蓓
2009年10月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原有就业格局。我省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农民工就业问题十分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春节前,我省有超过300万农民工被迫返乡。
随着经济的回暖和复苏,多数返乡农民工已经回城重新就业。而从社会调查的视角来看,以前有关农民工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出走对农村的影响”及“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两个层面,较少从农村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农民工。本轮金融危机引发的规模浩大的农民工在同一时间返回原籍是一个难得的社会现象,为从农村角度调查农民工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极佳调查时机。为此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于2009年7-8月深入农村开展返乡农民工调查,以求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农民工问题。
本调查是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调研山东(2009)”大型社会调查活动的项目之一,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李善峰研究员组织团队完成实地调查工作,由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主持问卷设计、调查督导、数据统计及报告撰写。
本调查按照主观判断抽样和多阶段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抽取样本,采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获取调查资料。首先选定德州、聊城、菏泽三个农民工输出大市;然后在每个市随机抽取县(区),分别为德州夏津县、陵县、平原县,聊城东昌府区、开发区、莘县,菏泽牡丹区、定陶县、巨野县;之后在被抽中县抽取乡(镇)和村;最后在被抽中村中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300个,其中德州103个,聊城100个,菏泽97个。
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本调查主要结论如下:
——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返乡前,省内打工的多(55%)、大城市[1]打工的多(52%)、制造业的多(61.3%)、外资民营企业的多(64%)、“工龄”短的多(3年以下打工经历的占55%)、通过个人关系和自发外出务工的多(76%);返乡后,58.3%的农民工收入减少,42.6%认为在本地再就业难度较大。
——与未外出打工的村民相比,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并非弱势群体:64.7%的返乡农民工坚信自己个人能力更强,57.3%坦言自己家庭收入更高;同时,五成以上的返乡农民工有一技之长,四成以上有创业愿望。
——返乡农民工生计并无后顾之忧,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近九成返乡农民工有自己的耕地、参与了新农合;3/4以上返乡后未出现生活或心理上的不适应,仅一成多处于“悲观”或“焦虑”的心理状态,超过九成对未来有信心。
——返乡农民工对基层组织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返乡前,超过六成农民工不关注、不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返乡后,65.3%有行使选举权的意愿,更有24.1%想竞选村干部。
一、返乡农民工呈现出如下特点和变化——返乡前,省内打工的多(55%)、大城市打工的多(52%)、制造业的多(61.3%)、外资民营企业的多(64%)、“工龄”短的多(3年以下打工经历的占55%)、通过个人关系和自发外出务工的多(76%);返乡后,58.3%的农民工收入减少,42.6%认为在本地再就业难度较大
1、山东省内地区是农民工返乡前的主要工作区域,大城市是其主要工作地点
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前在山东省内打工的最多,达到55%。其中在省内沿海地区工作的占19%,在山东内陆地区打工的占36%。来自京津唐、长三角地区的也超过三成(见图1)。



图1 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工作区域(%)
在另一个层面上看,返乡农民工之前的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指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占52%,在地级市打工的也有27.3%(见图2)。



图2 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工作的地点(%)
2、六成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之前从事制造业,近2/3就职于外企和民企
调查发现,61.3%的返乡农民工之前从事制造业,其次为居民服务业,占15.7%。作为容纳大量农民工的建筑业,其从业人员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仅7%的农民工之前是“建筑工”(见图3)。



图3 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工作的行业(%)
调查同时显示,返乡农民工中,之前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外企(34%)和民企(30%),其次为个体经营(含自雇),在国有单位中工作的相对最少(见图4)。



图4 返乡农民工返乡前工作单位性质(%)
3、3/4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渠道是通过个人关系或自发外出,55%打工经历在三年以内
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之前外出工作的主要渠道为亲戚、朋友、老乡等个人关系,占61%;自发外出的占15%,而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的比例极低,仅为2.7%(见图5)。



图5 返乡农民工之前外出务工的渠道(%)
数据同时显示,返乡农民工以“新人”居多,外出打工“工龄”在三年以内的占55%,而5年以上外出打工经验的只有13.8%(见图6)。



图6 返乡农民工之前外出务工的年限(%)
4、九成以上农民工返乡前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75.7%返乡前的打工收入未被拖欠
调查表明,返乡农民工之前的月均收入多在2000以下,占90.6%。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25.1%,在1000到1500元之间的有46.5%,1501—2000元的也有19.1%(见图7)。



图7 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月均收入(%)
调查显示,75.7%的返乡农民工之前的工资并没有被拖欠。交叉分析发现,在省内和京津唐地区工作的返乡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较少,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打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例相对更高。
5、就近打工是多数返乡农民工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58.7%表示返乡后收入减少,42.6%认为在家乡找工作难度很大或较大,31.1%再就业的期望月薪超过2000元
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就近打工,占59.5%;其次为务农(含养殖、种植);也有14.4%的人坦言目前没有什么收入,处于“啃老本”的状态(见图8)。



图8 返乡农民工目前主要收入来源(%)
同时,近六成的返乡农民工反映目前收入较之外出打工时有所减少,也有19.5%表示收入有所增加(见图9)。



图9 目前收入与外出务工时的对比(%)
另,多数返乡农民工认为在家乡找工作难度较大,其中认为非常困难的占7%,认为比较困难的有35.6%(见图10)。调查中很多被访者表示,自己生活的地方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少。



图10 目前在家乡找工作的难度(%)
进一步分析发现,外出打工经历使返乡农民工对再就业的工资期望相对较高,仅2.7%可以接受1000元以下的月薪,超过三成期望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见图11)。



图11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期望月薪(%)
二、与未外出打工的村民相比,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并非弱势群体——64.7%的返乡农民工坚信自己个人能力更强,57.3%坦言自己家庭收入更高;同时,五成以上的返乡农民工有一技之长,四成以上有创业愿望。
1、对比未外出打工的村民,64.7%的返乡农民工认为自己个人能力更强,57.3%坦言自己家庭收入更高
不容忽视的是,返乡农民工在农村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优越感。调查显示,与村里没出去打过工的人相比,64.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他们强,认为自己能力不如他们的仅为1%(见图12)。
关于家庭收入返乡农民工也毫不避讳,57.3%坦言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好于那些未出去打过工的家庭(见图13)。可见,尽管返乡后面临种种困难,多数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并非弱势群体,仍然算是农民中的精英。



图12 返乡农民工自评个人能力(对比未打过工的村民)



图13 返乡农民工自评家庭经济实力(对比未打过工村民)
2、51.7%的返乡农民工有一技之长,43.1%有自主创业打算
调查发现,51.7%返乡农民掌握至少一门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主要集中于烹饪、电气焊、缝纫等领域。
同时,多数返乡农民工并不愿意安于现状,除积极的寻找再就业的机会外,超过四成的有在家乡自主创业的打算(见图14)。进一步分析显示,返乡农民工打算创业的项目多为“小本生意”,技术含量较低,集中在餐饮、服装、百货、养殖等领域。



图14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
另,六成农民工将“资金困难”视为自主创业的最大障碍,其次为“缺少技术”和“不懂经营管理”(见图15)。



图15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障碍(%)
 
三、返乡农民工生计并无后顾之忧,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近九成返乡农民工有自己的耕地、参与了新农合;3/4以上返乡后未出现生活或心理上的不适应,仅一成多处于“悲观”或“焦虑”的心理状态,超过九成对未来有信心
1、88%的返乡农民工有耕地,86.7%已参加新农合
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后,多数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计并无大碍。88%的返乡农民工仍然有属于自己的耕地。调查中很多被访者反映,现在的耕地虽然收益不多,但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它在,不愁吃,也不愁喝”;多数返乡农民工有基本医疗保障,86.7%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22.8%的农民工返乡后接受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
调查显示,22.8%的返乡农民工接受过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其中认为培训作用较大的有68.2%。
3、76.4%的农民工返乡后未出现生活或心理上的不适应,近九成处于“平淡无聊”、“紧张充实”“踌躇满志”的心理状态
调查显示,多数返乡后农民工生活或心理上并没有出现不适应(见图16)。调查中,很多被访者表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城市生活固然丰富多彩,但农村才是他们的家。
同时,见过世面的农民工目前的心理状态比较平稳,近九成处于“紧张充实”、“踌躇满志”或“平淡无聊”等正常心理状态;表示“焦虑郁闷”乃至“悲观失望”仅一成有余(见图17)。



图16 返乡农民工返乡后有无不适应(%)



图17 返乡农民工目前的心理状态(%)
4、九成以上返乡农民工对未来有初步规划
调查显示,九成以上返乡农民工有了初步规划。其中37.1%有在家乡创业的打算,32.1%选择就近打工,也有19.4%的人希望继续外出打工(见图18)。



图18 返乡农民工对未来的打算(%)
四、返乡农民工对基层组织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返乡前,超过六成农民工不关注、不参与基层民主选举;返乡后,65.3%有行使选举权的意愿,更有24.1%想竞选村干部
1、62.8%返乡农民工不了解现任村委会主任何时当选,69.2%未参与上轮村委会主任选举时的投票
调查发现,返乡前,农民工对户籍所在地的政治参与度较低。有高达62.8%的农民工并不了解本村现任村委会主任何时当选。与此对应的是,现任村支书当选时,69.2%的返乡农民工并没有参与投票。
2、若近期有换届选举,65.3%的返乡农民工打算行使选举权,更有24.1%想竞选村干部
外出打工的经历使得农民工见识更广,政治参与的意愿也更强。调查显示,如果近期本村进行换届选举,近2/3的返乡农民工表示会参与投票,认为选举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仅占14.7%(见图19)。更有近1/4的返乡农民工有竞选村干部的意愿,力图在家乡政治生活中有所作为。



图19 若近期村里选举,返乡农民工的投票意愿(%)
 
五、调查建议
1、正确认识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充分估价农民工在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农民工具有工人和农民双重身份——一方面,在城市,作为工人的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建设乃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与城市就业者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缺失;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农民工在农村并非弱势群体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他们年轻力壮,见多识广,有专业技能,有工作经验,在农村仍属于精英阶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对返乡农民工的身份科学定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外出打工期间,由于种种限制,农民工多没有时间回原籍参政议政,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其政治权利基本属于缺失状态。本次调查表明,返乡农民工有热情、有能力参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合理引导,发挥农民工在农村村民自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农民工进过城,创业能力强,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附录
样本背景资料
本调查于2009年8月完成,共访问了德州、聊城、菏泽3地300名返乡农民工。
1、样本性别分布



2、样本年龄分布

 
 
3、样本婚姻状况



4、样本文化程度



5、样本家庭人口数




[1] 指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


[1]李善峰,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 © 2010 山东民意网
鲁ICP备10204905号
您是第位访客